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榮民精神 永不凋零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輔導會於今年的「榮民節」正式啟用了「榮民歷史文化網」,網站中摘錄許多珍貴的相片及文字,更讓人了解榮民袍澤為捍衛與建設國家所作的犧牲奉獻。 網站上的內容主要包括了近十個主題,譬如「保國衛民」,敘述當年國軍如何進行北伐、抗戰、戡亂,以及保衛臺灣的各項戰役,網站以生動的點選方式顯示事件的經過,與那些偉大的英雄人物;又如「參與經建」,描述國軍官兵在退伍後,繼續為國家奉獻的事蹟,最重要的莫過於參與國家的許多基礎建設,如十大建設、十二項建設等,榮民胼手胝足地開創了嶄新的臺灣,對於臺灣的現代化而言,他們功不可沒;其次,在「豐富文化」中,介紹了許多知名的榮民作家,他們在結束了軍旅生涯,放下了槍桿後,卻沒有放下筆桿,我們從網站中再度回顧與認識了這些文學大師,譬如曾虛白、司馬中原、亞弦、王鼎鈞、隱地,以及詩人羊令野等。而在「融洽族群」這個單元,讓我們了解榮民是如何透過行動達成族群融合,打破了族群的隔閡與壁壘;又如「閱讀眷村」單元,這些竹籬笆裡的故事,篇篇動人心扉。這些主題都經過精心的設計、真實的敘述,每篇文章、每段文字、每幅照片都是溫暖而踏實的回憶。 多元性的文化已成為臺灣發展的一大特色,其實,榮民文化、眷村文化何嘗不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。當年榮民參與奠定臺灣現代化基礎的十大建設,在臺灣的每一寸土地上,都有著榮民弟兄篳路藍縷的心血,他們一步一腳印地將臺灣建設成現代化的寶島,他們正是臺灣奇蹟的實踐者與見證者。 而眷村也已經成為臺灣特殊的一種社區景象。民國卅八年政府遷臺初期,國軍部隊及其眷屬被臨時安置在日本人撤出的營房或宿舍,或者借用校舍、民房,甚至更克難地以搭帳棚及竹籬笆的方式居住,因陋就簡,但時間久了,「眷村」就變成臺灣地方文化的一環。譬如,網站介紹的「水交社」便是一例,在日據時代,日本政府在台南市大南門外,五妃廟後側的桂子山腳下,開闢了五排空軍軍官宿舍,因處於沿海邊際,所以稱為「水邊交誼社」,「水交社」的稱呼便沿用迄今。後來正式命名為「志開新村」,由台南市政府管轄。如今因為都市的更新計畫,台南市政府現規劃將水交社改建為文化園區,保留部分房舍,作為實屋保存區,擺設老舊的眷戶用品、老照片,以呈現早年的生活實況。 許多的過往,常常因為時代的快速變遷,而來不及留下一點痕跡,「榮民歷史文化網」正是為了幫我們留下一些記憶、留下一些懷念,而建立的網站。網站的建立代表我們對這一段歷史文化的感念,也代表我們對偉大榮民為國家付出的肯定。現今網站還在陸續充實中,希望有更多的朋友瀏覽以及參與,提供製作單位更多的素材,以更豐富的文字、照片與圖畫,見證榮民的貢獻,讓珍貴的榮民文化與榮民精神,永不凋零。(點閱次數:1372)